野史百科-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

热门搜索: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

/"金戈铁马/"对抗/"冷月无声/",江南两种思想的碰撞

位置:首页  »  野史密闻  »  /"金戈铁马/"对抗/"冷月无声/",江南两种思想的碰撞
日期:2023-03-28 13:26热度:加载中...

/"金戈铁马/"对抗/"冷月无声/",江南两种思想的碰撞

导语

提及我国南渡的朝代,大家脑海中总会想到南宋。笔者自打学习历史,南宋总是和"不居安思危"、"过渡沉溺安逸"挂钩。也许是我们一向倡导积极向上,倡导拼搏出人生的新篇章,这个退居长江中下游的国度,倍受崇拜程度远远不及李唐、明代。但是这个朝代也有顺应大众的词人,辛弃疾,他的主战思想被后世推崇,时至今日,我们还是以为,辛弃疾的思想一直是南宋的主流。

实际上,南渡的宋代,衍生出来的文化很复杂。我们会看到锋芒锐利的"宋明理学";会看到辛弃疾等代表的豪放派;李清照对当朝的失望;还有继承北宋"耽溺"的姜夔。不像辛弃疾那样,一生都有北伐的心愿,收复中原;姜夔是一个民间词人,他笔下记录的,是平平淡淡的忧愁。如果国破的时候,我们还惦记着江南的荷花、杨柳,似乎不合时宜吧!

一、侠士的中原梦

辛弃疾,这个名字似乎等同于豪迈、悲壮的符号。我们知道,他一个北方大汉,弱冠之年已经能穿越重重阻碍,生擒叛军头领;然而自己的主张没有得到当朝统治者的认可,抑郁愤懑直到去世。读辛弃疾的诗,大部分都是军事的激情、斗争的惨烈、将士的雄姿英发。相对苏东坡的"大江东去",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武装斗争会显得震撼得多,所以为什么在读书的时候,我们有这么多人追崇辛弃疾的思想?一来和那时候激增的荷尔蒙有关;二来容易联想起外界局势,心中升腾出要马上和外界对抗的热血沸腾。多亏了辛弃疾,让文艺青年回想起自己曾经拥有过的侠士梦。

\"金戈铁马\"对抗\"冷月无声\",江南两种思想的碰撞

图一:辛弃疾

他多次上奏,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复,朝廷想要维持那种看似稳定的局面。他的悲伤只能通过写写东西排解,也许文学就是一个有趣的东西,它记录的是倍受现实打击后的安慰。如果朝廷同意主战的辛弃疾,他立马可以"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",驰骋沙场、所向披靡,到时文学界又是另一番景色,我们或许就看不到那种特有的落寞,看不到能明显揪出来的,可以概括每一朝代的历史特征。

\"金戈铁马\"对抗\"冷月无声\",江南两种思想的碰撞

图二: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》

读辛弃疾的诗,每一个字符都宣告着"我是一个旅居江南、眺望北方的侠士"。同样是到金陵,看到六朝古都,普通人会想,之前的繁华,化为灰烬,世事无常,历史厚重一下子浮现上来。而辛弃疾到了这里,就会想到,"把吴钩看了,阑干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"就像一个流落到江南的游子,心系北方,这种来自辛弃疾特有的悲壮,夹杂着流浪,没有家的气氛,这种氛围也是一直弥漫在南宋的文坛上。"无人会"的悲伤好像在告诉我们,自己的主张被主和派、当朝统治者无情打压。


这里也很有趣,下文"休说鲈鱼堪脍"这里的典故说的是张季鹰想念家乡的鲈鱼,愿意放弃自己的仕途。辛弃疾在这里说,不要跟我讲家乡有什么好,我现在一直想着怎么打回去,我身负保家卫国的重任,现在是很难跟北方说再会的。但是下一句的"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。"、"倩和人唤取红巾翠袖,"写的是美人迟暮,建功立业的思想未能变成现实,英雄空有报国志的迷茫、孤独,越发越显荒谬、可笑。

\"金戈铁马\"对抗\"冷月无声\",江南两种思想的碰撞

图三:影响华夏子民的《倚天屠龙记》

后世的金庸也倍受影响,写《倚天屠龙记》时,坊间有一种说法,金庸先生是借鉴辛弃疾的"举头西北浮云,倚天万里长剑。"辛弃疾的东西某种程度上贴近了金庸先生展现出来的侠客美学:幻想性,我们沉迷江湖的恩恩怨怨,沉迷郎才女貌、飒爽英姿。其实,真实的侠客并没有我们幻想中那样,是很辛苦的,甚至不能被世人理解的。辛弃疾的"侠士梦",也是想象出来的,我们知道,现实中的辛弃疾没有穷愁潦倒,倍受打压,他经济条件宽裕,购置很多宅基地,招募、供养很多门客,他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,编绘自己的侠士幻想。

二、生活在民间的姜夔

说到姜夔,很多人都会想到他一生穷困消苦,失意消沉。是的,他一生都没有进入仕途,他关注的,是普通小市民平凡的日常,种种菜、养养牲畜。他没有同时期为官的文人一样,有着宏远的视角,忧愁南渡后国家的存亡。

\"金戈铁马\"对抗\"冷月无声\",江南两种思想的碰撞

图四:姜夔

他眼中,只有改朝换代之外,人还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,我们不可能会因为战乱就断绝自己的生活吧!所以文学有很多种可能性,有时候,文学因为当时局势产生,有时也不全是。但是后世更加推崇辛弃疾这样的诗,可能是为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服务。

\"金戈铁马\"对抗\"冷月无声\",江南两种思想的碰撞

图五:《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》

姜夔继承了宋代特有的文风,那种独有的女性角度的深情,就单看这个词牌名"点绛唇",就有一种柔弱的女性魅力。第一句的"燕雁",在我们的传统意义上,都代表某一件事物。像燕子,我们常常会听到"燕子来了,春天就来了",看到大雁。我们就会想到"衡阳雁去无留意"、"鸿雁",就像是一个庞大、壮丽的象征,而在姜夔的眼里,它们只不过是一群平凡的动物,它们飞来飞去,也只是遵循自然规律而已,"燕雁无心,太湖西畔随云去"。不同于辛弃疾的外放,姜夔执着于将这一切都收回来,在这句词中,他关注的是"残柳参差舞"景象更像是自己内心苦闷情感的寄托,一生寄人篱下,在合肥的露水情缘已经成为过去,留下的,是人生漫长的凄苦、经济上的窘迫。

三、两种扬州

巧合的是,两个文风并不接近的人,都写过扬州,同样出现在课本上。这里,我们可以看到南宋两种不同的冲撞。说到辛弃疾,他是注重内容描写的,有人问他愁是什么,他回答"却道天凉好个秋"像是经历过人间的苦难,一种源自生命真实倾诉,你说愁是什么,我说不出来,只能说"现在的秋天凉了"我们读辛弃疾的诗,发现他与姜夔不一样,姜夔更加细腻写出具体情感,像是一个精雕细琢的工匠。辛弃疾带有北方的风味,一上来大泼墨,就像《永遇乐》里面的扬州,是英雄孙权的地盘,国难当头,他呼唤的,是孙权那样死不服输的勇气,抒发"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"

\"金戈铁马\"对抗\"冷月无声\",江南两种思想的碰撞

图六:扬州慢

我们也许不知道姜夔写过什么,不过一定知道"犹厌言兵"。"扬州慢"这个词牌名,是姜夔自己创造出来的,在扬州被战火摧残后的某一天,姜夔经过了这里,那时候的白雪已经抹平了血流成河的惨状,还是在军营的号角悲悲地沉吟,让他倍感唏嘘。原来是长江最璀璨的扬州如今已经沦为战场,周围都很萧条,连树木等的东西都讨厌别人议论战争,何况人呢?这里抒发的是战争的痛苦,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恳求不要再有战争了。

\"金戈铁马\"对抗\"冷月无声\",江南两种思想的碰撞

图七:扬州瘦西湖

后来又一次听到了号角声,姜夔漫步在空旷的城市,不禁感到了寒冷、唏嘘。本是一个繁华的城市,如今变成这个样子,与辛弃疾的"烽火扬州路"传达的思想相同。如果写"十年一觉扬州梦,赢得青楼薄幸名"的杜牧过来看看现在的扬州,会不会很失望呢?

\"金戈铁马\"对抗\"冷月无声\",江南两种思想的碰撞

图八:扬州

有趣的是,姜夔在诗词中提到"纵豆蔻词工,青楼梦好,难赋深情",我们发现,姜夔在这里表达很复杂的情绪,他生怕自己写的东西不符合当时时代主旋律,国家已经在危难中了,为什么还有心情写这种破玩意?只好交给演唱的名伶,"难赋深情"似乎在说,姜夔自己也是写了有关战争的事情的。他同时也在害怕爱国人士辛弃疾,如果辛弃疾又写了相同的诗词,我是不是也应该写写有关爱国的东西,不要再写什么"夜雪初霁"、写给名伶演唱的东西。辛弃疾笔下是宏观亡国的悲伤,百姓的麻木;姜夔笔下是微观,写街景、写人心,最后感叹路边红药,硝烟四起、民不聊生,你自己绽放出来的花朵是给谁看呢?

结语

印象中,南宋就像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,地域面积更小了,比北宋的国防实力更差了。笔者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个极端拿过来写,想告诉大家,即使是一个"被定义"的朝代,也有很多可能性,我们不可能都钟情于"金戈铁马",有时也需要"冷月无情"。本来历史就是很复杂、很多样的,或许是种种原因,打扮成我们想要的样子。

杭州有这样一个景点,跪在岳飞前面的秦桧夫妇,每一个人走到那里都要吐个痰。实际上,秦桧作为当朝统治者的棋子,哪有掌握武将生死的权力?只是统治者为逃避后世的骂名罢了。然而,我们必须默认这样的说法,没有什么选择与思考,就接受它吧。从另一个方面,我们了解历史的复杂性,就要跳出"被定义"的固化,我们越是深入了解到历史的复杂,就越是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,对过去的观念说再见,对过去的偏激说再见。

【相关文章】

/"小尧舜/"金世宗手下/"大定盛世/",为何唯独大定年总被乱民/"找上门/"?

/"大纛/"旗,既凝固了古代战争的军心和士气,也传承了帝王的威严

/"飞翔的荷兰人/",棱堡的出现及作用,荷兰人的强势崛起

徐福/"欺骗/"了秦始皇的感情,东渡一去不复返,原来是另有内幕?

宋朝制作兵器技术高超,为何却被/"碰瓷/"宋铁极脆易折,真实的吗?

THE END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10559.html
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